我是看週日下午的那場,老實說,我一點都進不了情緒耶。
可能是因為"導演鬼"上身,我一進去就完全都在看小地方;看演員走位,看 crew 換景,看舞台設計,聽配樂、看服裝,就是沒在看戲。我甚至在中場前那場戲,看到舞台上擺了一束花,就在想等下應該會有和花有關的戲份吧 (結果真的有 XD)
回頭說說演出的部份。就像二叔說的,大家都是衝著李立群來看戲的,可是李立群上半場的戲份,一不吃重二不精彩。一人分飾三角在專業劇團中應該不是什麼新鮮事,像屏風的《三人行不行》就用三個演員分飾十五個角色,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李立群演出的三個角色都不在服裝上做出區隔,所以演技是唯一可以辨識角色身份的。但我真的想問,當他從台邊走出,有人知道他現在是誰嗎?三個角色說話速度和腔調也都不同,但一直到最後的審判那場以前,有人分得出來嗎?
另外三個女主角相形之下當然更弱了。呂曼茵一直掉詞,掉詞的時候還不忘掉出情緒;姚黛瑋在應該深情的請求製作人給她老公機會時沒有感情;黃韻玲的掙扎和變化也看不出來。我不知道耶,我總覺得這部戲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是這個樣子,那真的和電視劇沒什麼差別,觀眾到底為什麼要走進來看這一部戲呢?來看李立群嗎?
當然李立群在口技和演技上仍有一定的水準,可是這絕對不是他的極限吧,一個失意的導演他要的是什麼,一個對未成年少女無法絕情的大哥他要的是什麼,一個花心的教授他要的是什麼,我覺得沒辦法從這部劇讀出來。甚至於,三個女人要的是什麼,劇本中也沒有表達出來。她們是要爭一口氣嗎?那令她們軟化的又是什麼呢?她們之間的衝突又在哪裡呢?總覺得少了好多東西,看了兩個小時卻不知道東西在哪裡。不過一切的一切,都可能只是因為我被"導演鬼"上身的關係….
我覺得 Ptt 有個板友說的很好,這是個以男性觀點寫出來的女性劇本。大老婆除了是大老婆外,好像沒有什麼掙扎的理由和空間;但為了避免男性味太重,又刻意壓抑三個老公的戲份(和掙扎)。所以,也許問題是在這邊。
舞台設計很有趣,它用了一整面的階梯,類似球場外野看台那種一層一層的感覺,有時候遮起半面就可以變成一面牆,人物可以在其中穿梭;道具也可以在舞台上運輸,有時候人物坐在椅子上就被舞台運到另一區去講述另一個故事,佈景也可以利用燈光象徵性的打出來。不過回頭想起來會覺得演員在這樣的舞台上顯得格外渺小,也許是因為全部都是白色的關係?
中場前有一幕是黃韻玲在台上投籃的戲,當下我想到 "萬一投不進怎麼辦", 結果沒想到她根本就故意投不進 *大怒*,而投第二次時,竟然是燈光全暗象徵性的投進。我就想到,能不能用這種不確定性來作戲啊?我覺得應該很好玩耶。
例如設計一個要投籃投進才能夠繼續下去的故事,可是演員在台上認真的投籃卻是怎麼也投不進,這時候戲要怎麼辦呢?演員又要怎麼面對這樣的狀況呢?當觀眾瞭解到戲必須要投進才能夠繼續時,我覺得會開始期待每一次投球的結果,而且對於結果不盡人意的反應更感興趣。也許這可以當作一個主題來做吧,《偶然戲》。
前幾天看到《我的大老婆》賣票賣光光的消息,昨天又收到《恐怖酒吧》催票的信,心中的感慨,還真不是普通的強啊….。
相關連結:
果陀劇場 《我的大老婆》
Pingback: Pesty’s Articles » 政大戲劇社 ─ 《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