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劇場 –《旋律,在愛情交界處》

如果要給這部戲打分數的話,我覺得上半場是九十分,下半場只有七十分。

這是一部由電影《甜蜜蜜》延伸而來的戲,講的是愛情的三角或四角難題。劇中大約有 1/4 是《甜蜜蜜》的橋段,另外的 3/4 則發生在台北,一家水源記麵店中的故事。

從這部戲的第一場開始,我覺得讓我最驚豔的是演員之間有一種很特殊的氣氛在流動,就好像是真正常彼此打鬧鬥嘴的朋友似的,在這種令人覺得舒服的快節奏中,故事慢慢的運轉著….

不過,在無可避免的要與香港扯上關係之下,讓演員操著並不流利的廣東話、以某種我不能理解的邏輯不定時跳回普通話,是我覺得上半場唯一的敗筆。也許要思考的是,他們非說廣東話不可嗎?以及,讓觀眾聽懂真的是一件必要的事嗎?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導演選擇了一個危險的中間選項,其結果也許是取悅不了任何觀眾。

也就是在這一幕跑出來的情緒下,我開始懷疑《甜蜜蜜》是否真的必須要和新創的劇本之間交替發生,而觀眾是否真的需要這樣一個對照呢?如果需要這樣一個對照,那麼它又非得是原版的《甜蜜蜜》不可呢?至少在上半場,它們之間的連結是薄弱的,甚至於牽強的。和現代台北的場景比起來,在 1987 年香港的場景,演員和角色的關係總有一點疏離。

例如說,小軍和李翹跨年那幕,憨厚的小軍究竟是為什麼會在替李翹穿衣的過程中發展成激情;而以李翹的個性,對於小軍大膽的請求,竟然是默許的態度,我覺得角色的個性並沒有被交待得很完整。其結果就是,這三角關係中的三個人,除了
口音不一樣外,個性上卻是完全一樣;所以就越來越令人困惑了。

導演也在幕與幕之間,安插了舞蹈來彰顯人物關係。角色的關係在舞蹈中非常明確的表現出來,快節奏的互動也非常令人震撼;可是舞者的表情卻不如肢體來得快速,如果可以一起表現出來的話,應該會更棒吧!

再來就要提到音樂這個元素了。當這部戲試著和陶(吉吉)的音樂做出連結,倒覺得有時候也許讓演員哼出那個曲調會更適合,像碧悟阿姨哼《望春風》,當她哼了三兩句時,氣氛其實已經非常棒了,真的有必要透過陶(吉吉)來詮釋她的感受嗎?這種多餘的感覺讓陶(吉吉)的歌與戲有一點點脫節。

上半場收尾收得很漂亮;在喧鬧之後,浩倫在阿姨家獨處的短短時光,每一個小動作都透露不捨。我也在這個地方瞬間濕了眼框啊….(男人的脆弱啊~~~)

不過,也就是因為對我而言,當兵都應該是一個可怕的分界線,所以當下半場,浩倫因為只當了兩個月就被驗退、而和上半場完全沒有差別時,我是失望了。就像《新天堂樂園》中,男主角雖然也被驗退,但在那半年中,環境和他都改變了。
不變反而是最不可能的吧。

接下來的部份陷入一種渙散的狀況之中,簡單的說,看到這邊我已經覺得好累了。我開始不會想去聽懂廣東話、也常常讓角色台詞直接從耳朵飛出去。在沒有碧悟阿姨和正元老闆的陪襯下,四個角色陷入一種低氣壓之中,讓人覺得好累、累、累。在交互的獨白中,《甜蜜蜜》和這齣戲終於正式搭上線,可是我卻沒有辦法再跟得上了,而我會想,到底是什麼讓我花了這麼多力氣?而像《如夢之夢》這樣的戲,又是為什麼會看了七個半小時卻毫不嫌長?

最後提一下燈光好了。在香港的場景,我常常只看演員的影子。還蠻美的,其實。

大體上我蠻喜歡這齣戲的,對於演員之間流暢的對話和關係的掌握也非常欣賞,也許現代的愛情本身是一個殘忍的題目,在備胎和真愛、愛人與被愛、背叛和付出之中,推導出這樣一個有趣的題裁已屬不易。但若以做足兩個半小時的戲來看的話,
這齣戲只做好了上半場,下半場卻是個殘忍的加賽。如何讓戲能做長,也許仍是導演永遠的考驗吧!

相關網頁:

旋律,在愛情交界處

1 thought on “城市故事劇場 –《旋律,在愛情交界處》

  1. Pingback: Pesty’s Articles » 政大戲劇社 ─ 《傳染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