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是否可能讓民主機制更完備?

在《沒新聞綜合台》的《「民主」這個機制,到底缺少了什麼?一文中提到間接民主和實際執行之間的落差,而我則是認為 Blog 可能用來作為一個新的監督媒介,用來監督民意代表; leticia 則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公民記者的不可行:

基本上,「公民記者」是一個無意義的花俏名詞;

我以為一般未受專業訓練的普通公民,並沒有當「記者」能力。所以如果真的有「公民記者」,我倒是很好奇這種記者能報出什麼新聞?
(當然個人也不是認為不可能,但是一千個裡面能有幾個?)

原因是:
1. 沒有關於「報導」、「紀錄」的專業能力。(有興趣的人可以花時間培養囉)
2. 沒有管道。所以只能報第二到第四十八手新聞。
3. 沒有時間。所以只能抽空報導第四十九手新聞。

而 leticia 也進一步拋出 Wiki+Vote 的概念,亦即「公共事務新聞的共同創作」+「經過認證的網路投票」來擴大社會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不過我看到 Wiki+Vote 則是想到 WWW 發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一千零一網》(Weaveing the Web) 的「信任網路」(Web of Trust),這在我的文章《從「交大無帥哥」事件檢視網路媒體》中也有提到,我就再引用一次這段被中國時報砍掉尾巴的投書: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提姆‧柏納李在其著作《一千零一網》中,提到『信任網路』(Web of Trust) 的觀念;這觀念存在於社會之中,而不單單在網路上被使用。就好像我們相信朋友、父母、師長或是權威團體,對某件事物的推薦,其彼此信賴的關係,就形成一個『信任網路』。在現在,對於某個全國性的新聞,我們相信的是媒體;而我希望,在網路更進一步發展的未來,我們能夠在閱讀一則新聞的時候,可以針對每一項內容,確認它的可靠性。也許我們啟動『可靠度檢查』時,看到通篇都是紅色,可以知道這個記者引述的幾乎都是『不可靠的消息來源』;我們也能進一步連結到當事人說法的原文,看看記者是否有曲解當事人的意思。總之,我希望網路這個新興媒體發展的結果,能夠給我們更正確、更適當的資訊。而不是依附傳統媒體,成為消息無法證實的不可考空間。

我很期待台灣的民意代表可以開始建立自己每天政治活動的部落格,我估計在未來四年內至少會有一個以上的獨立候選人會因為善用 blog 來推銷自己的政見而獲得五千票以上的進帳。一個合理的模式是由她/他的助理來側寫候選人/議員每天的生活,用比較平民化的方式讓大家瞭解她/他所面對的決策過程、面臨的壓力等等,事實上就我所知,現在某個縣長參選人陣營已經建立自己的 blog (雖然很不幸的,好像沒什麼正面效果 :p)。

回到 wiki+vote,我認為政治議題性的 wiki 是很有機會成型的,例如說,最近朝野都在吵 NCC 的法案,但沒有一個傳統報紙會刊載藍綠兩黨所提出的版本"全文",請注意 "全文" 這件事的重要性。傳統的媒體礙於篇幅,必須要把全文經由特定記者的摘錄、比較,才能夠刊登出來,但在網路上,只放摘錄內容而不列出來源的作法,是一種試著壟斷結論、阻止別人進一步討論的行為,唯有在作出某些結論/摘錄時,同時保留別人接觸原始資料的可能性,才能誘使多元的討論而更接近真實。

那麼誰會來把 NCC 草案放上網路?答案是需要爭取民意支持的議員(及其助理)、需要爭取民意支持的行政單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立法院裡面打打殺殺,卻沒有人可能瞭解明天妥協之後改了哪幾個字眼。只要有全文,我們就有機會讓公民記者去摘錄、去討論,然後我們可以進到「信任網路」的階段。

信任網路能為我們做什麼?當我們瞭解到傳統媒體的限制、因而開始質疑他們所作的結論之後,要如何建立新的「信任關係」?也就是相信某站的 blog/wiki 可能比另一站更具有可信度、立場也是比較清楚可辨識的(而不是曖昧的置入性行銷),就要透過新的信任網路;因為你相信某個大大的推薦,所以你讀這個 blog;而對於另一個大大的不信任,或對他的結論表示不認同的資訊,也都可以容易的被找到,那麼信任的關係才會逐漸明確下來。這是另一種 vote。

回到公眾議題的場域;由於這種模式逐漸展現它的影響力,所以政治人物的監督也會透過這種方式發揮效用。我想這種機制雖然不太可能盡善盡美,但至少有機會讓像那種號稱選上幾年後做不到某事就辭職的人,感到背脊發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