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公去了趟首爾,行程很趕,最後只抓了半天的時間當觀光客。沒看韓劇也沒做功課的我,就只打算去坐車經過時看到很多人穿韓服的景福宮逛逛。
景福宮的歷史大概是韓國民族心酸史的見證,在歷史各事件上被破壞燒毀,重建再破壞再燒毀。現在的建築,大多都是重建的。而在日本佔領的時期,除了拆了幾個殿拿去展覽外,最明顯要強加作為殖民象徵的,就是蓋在前面破壞風水的總督府了。
二戰後朝鮮總督府變成了博物館,拆除的討論一直都有,到了 1995 才正式拆除,讓景福宮的正面重現。
——————————————————————————————
台灣的總督府作為一個殖民建築,蓋在當時建城才三十年的台北城,自然是沒有繼承太多悲情。只是,殖民母國還是殖民,現在因為反中親日的情緒,美化殖民回憶的狀況卻是比韓國明顯許多。還記得爺爺分享過當時的一些故事,仔細想想,不就是 “當年哪有現在這麼亂” 的日治時代翻版:當年沒有這麼亂,因為高壓。
台灣比韓國難做出拆除的選擇,現實上當然也是主體歷史的薄弱。薄弱不只是時間的問題,還有被當權者刻意抹去改正的問題。一個原本對正的台北街道,城牆先被後繼者改成對七星山而不朝北,再被新統治者拆了牆廟現代化;新新統治者在西式 “新” 建築裡辦起了公,卻在旁邊的西式公園裡加了個中式涼亭。這些矛盾本質上就是台灣的歷史。
處理總督府其實不一定要拆掉它,而是面對它所代表的,過去一百年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的本質。它代表的包袱有日本的殖民者建築或是以及中國統治者來後改名的介壽館,在民主時代讓民選總統在裡面辦公顯得格外矛盾。
我更期待的是,當台灣人把這些不完美的歷史情緒處理完之後,可以一起面對未來。歷史再短,再痛,也不代表需要牽附他人灌水過去,更不該靠別人來寫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