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西雅圖看了《幸福路上》這部片,看完滿心傷痕。
在六年級生 (民國 6x 生, 1971-1980) 逐漸掌握話語權的最近幾年,懷念八九零年代的電影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我的少女時代》之類的電影開始出現;以補習街為場景的《南方小羊牧場》;觸碰政治場景的則是像《女朋友。男朋友》,這些導演都或多或少把自己的青春代入了電影,然後發展成故事。
《幸福路上》可能是最近幾年,下手最狠的一部片。它的片名可能讓人以為是部開心的電影,它也確實能讓觀眾笑,但那些笑,卻僅是讓觀眾能撐過揭起下一個傷疤的痛。”我們到底為什麼在如此荒謬的世界長大”? “你對的起你的過去嗎? ” “你到底為什麼在這裡?”
每一個女主角小琪面對的問題,幾乎是我們這一代海漂族的問題。導演不急不徐的撕開了我們那些貼上了 Ok 繃,以為不去看就已經快好的枷,一個一個。
這可能是我看過的電影裡,讓我眼框紅最多次的一部了;但我幾乎是沒有時間掉淚的,因為下一個我們人生的荒繆所帶來的笑點,一下又把它抹去了,直到下一個枷被撕開。
一部出乎我意料的電影,一個把我以為武裝得夠好但其實不夠堅強的心劃上幾刀的片。
看電影前,我還在問老婆說,不知道為什麼導演要這麼辛苦來美國巡迴放。
我想我懂了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