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來「交大無帥哥」一曲,在媒體的強勢炒作下,傳遍大街小巷,姑且不論這一曲是否牽涉到男女平權、創作自由等問題,在這個事件中,從交通大學學生的觀點來看,媒體在面對新興的網路相關新聞時,正暴露出其無法掌握網路和不知從何求證的弱點。
交通大學是一個網路化極深的學校,大小事務在網路上討論也是思空見慣,「交大無帥哥」一曲本來即有爭議性,引起同學討論也不意外。但一則聯合新聞網在網站上的報導何以引來學生群起利用評分系統的漏洞、對該篇報導投下「負分」的評分呢?究竟是交大男生對歌曲的抗議、還是同學整體對媒體報導不完整的抗議呢?
該報在後來進一步的報導中,採用的是前者的解釋,也幾乎成了各家媒體的說詞;其後,發表該歌曲的星聲社,其社長對交大同學的道歉一文,也在未經同意之下被刊載在網站上,原本只是善意的、希望平息風波的文章,就變成全國性媒體的報導。緊接著,「交大有恐龍」這首歌也引起媒體關注,儘管新聞記者來採訪時,討論已經告一段落;到最後,甚至連 TVBS、中天兩頻道,也誤刊了非原作者的照片,引起當事人不必要的困擾。
於是,我們不禁問自己,這則新聞值得以六部 SNG、十四架攝影機來做現場轉播嗎?而相較於媒體出動的採訪規模,在這次的報導中,不斷出現容易產生誤解和傷害的錯誤,而且涉入媒體數量上的增加,為什麼不但沒有讓新聞的真實性獲得改善,反而讓傷害傳播的速度更快、更直接?
儘管交大男生形象是否受損見人見智,但是曲解採訪者的訪談內容、或是刊出一個明明不是原作者的照片,這樣的報導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民眾相信的是新聞台上的主播,而主播背後的新聞採訪群,實際上又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網路的新聞?
我並不期望這樣的錯誤會演變成另一場官司戰,因為,容許些許誠實的錯誤,是新聞賴以挖掘出真相、不至於被誹謗訴訟恐嚇住的要件,只是,對於錯誤的補救呢?是的,我們認真負責的記者,偶然收到一封網路上誤傳的 E-mail,標題也許就是『交大無帥哥女主唱』,裡面有張照片,於是就很盡責的讓全國大眾知道。他事前應該不曾查證、也許無從查證起,總之,錯誤的訊息在轉眼之間傳播出去。而事後,會有同樣篇幅的更正,來挽救這一個錯誤嗎?
在網路的世界中,人,很渺小,也很巨大。你可以輕易的捏造一篇號稱 CNN 有報導過的病毒通告,讓全世界因為這篇捏造的報導而爭相通報;也可能振振有詞卻無人理會,只因為曲高和寡或缺乏爭議性。當我們收到一封又一封如假包換的病毒通報、大哥大致癌等相關報導,從我們認識的人,好心的轉寄給自己,我們很難去一一判斷真偽。而是不是有可能,媒體工作者,會在未經查證的狀況下,採用這樣的內容?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提姆‧柏納李在其著作《一千零一網》中,提到『信任網路』(Web of Trust) 的觀念;這觀念存在於社會之中,而不單單在網路上被使用。就好像我們相信朋友、父母、師長或是權威團體,對某件事物的推薦,其彼此信賴的關係,就形成一個『信任網路』。在現在,對於某個全國性的新聞,我們相信的是媒體;而我希望,在網路更進一步發展的未來,我們能夠在閱讀一則新聞的時候,可以針對每一項內容,確認它的可靠性。也許我們啟動『可靠度檢查』時,看到通篇都是紅色,可以知道這個記者引述的幾乎都是『不可靠的消息來源』;我們也能進一步連結到當事人說法的原文,看看記者是否有曲解當事人的意思。總之,我希望網路這個新興媒體發展的結果,能夠給我們更正確、更適當的資訊。而不是依附傳統媒體,成為消息無法證實的不可考空間。
原載於 2000-1-25 中國時報 15 版
Pingback: 「狒」言「癈」語 - 交大的代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