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areer

報告進度不能只說好話

在工作報告我有兩個習慣:一個是先說重點,另一個是不會只說好事。

先說重點這個在很多組織都有強調,大家也比較容易理解:主管或是高層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把重點放在前面,補充資料放在後面,以業界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另一個習慣是不會只報告好消息:就算是執行完美的專案,也要自己主動加上 “可改進的方向或重點”。這樣做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其實是為自己好:如果有什麼還做得不夠好的,自己先說出來也比被主管問到再提出來來得好。第二個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主動性:即使在原本範圍內已經做好了,先主動思考並提出下一步,可以讓主管看到自己有主動性,最後,也可以在這個場合確認自己想的這一個方向是否是符合高層所想的。

目前專案不足之處的例子:
✔️ 程式碼的自動測試覆蓋率為了趕上時程,目前只有 60%
✔️ 原訂系統設定是自動執行,目前更改設定後仍需手動進行佈署

🔍 對未來方向可改進的例子:
✔️ 最新業界訂立的標準是 xyz,我們的系統下一步應採用
✔️ 系統效能已接近飽和,應投資於最佳化或升級硬體

擔任主管之後,我也會提醒團隊成員要把握這種原則,才能做出能給人信賴感的報告。

其實宣傳公共建設也是一樣的,我覺得能夠清楚的說出哪一些還可以改善,以及下一步在哪裡,會是更好的宣傳。

用 “阿姆坪防淤隧道” 這個前瞻計劃來說,在完工的當下,如果是我,就會加上:

雖然去年已經實測過隧道放水排淤,但仍需要監測排淤量對於下游的影響” 這樣的說明。

無論我們身在哪個角色,都應該以最好的方式來進行自我表現,但有時候,勇於指出不足之處反而更能讓人信賴,這個小訣竅提供給大家參考。

管理職 title 和你想的不一樣

曾經有個主管問我,你為什麼對管理職有興趣?當時的我說,有很多事情我有想法,想推動改變,如果我擔任管理職,就有權力去改變了。

他問了我幾個想要改變的事,以及我打算怎麼做,我跟他討論之後,他問我,你覺得最大的阻力是你的職稱嗎?

當時的我還是覺得職稱是最大的阻礙,畢竟,沒有職稱,誰會聽我的?

他笑笑的說,你把影響力和職稱搞混了。你想要的改變,需要的是影響力,而不是職稱。

後來自己擔任了管理職,我才理解他說的意思:一個主管可能有職稱,但卻對於他管理的團隊或產品沒有影響力;相對的,一個工程師卻可能對他的團隊和產品有更強的影響力。事實上,在美國的軟體公司裡,也不乏所謂的 “people manager”,只管人事相關的事務,不太能插手技術和產品。

回過頭來,如果從技術職轉管理職之前,沒有學會如何去培養及善用自己的影響力,職稱的改變可能反而會讓你的影響力變弱,最明顯的就是,以前那些仰賴 “同儕友情” 而來的影響力,會開始質變;結果就是覺得都叫不動自己的組員,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在我安排的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課程中,會針對這部份給學員做練習,先認知到自己現在是如何去影響他人,如何被別人影響,再學習其他人或角色的作法。這些技能並不是管理職才需要,對於越資深的技術職同樣管用,學會這些,領導一個組,不管是不是管理的職稱,都會更容易。

對於課程有興趣的,也可以參加 3/28 晚上的免費說明會喔: https://alpha.camp/6N5xx

利用生成式 AI 撰寫績效考評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很紅,我剛好利用前陣子離開 Airbnb 轉換跑道的空檔開始接觸 GPT-3, Dall-E, stable-diffusion 等等,而上個月 ChatGPT 的橫空出世,更讓我對於這個技術的應用充滿期待。

我的心中也不是沒有疑慮和困惑:難道這真的是寫程式或內容產生業的從業者的職涯末日了嗎?另一方面,我也對於新的協作方式充滿期待:也許這又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利用機器的力量,來改變既有的工作;與其專注於重複的工作,我們應該更聚焦於人類能做得更好的: 溝通與連結。

所以我和朋友們做了一個可以用生成式 AI 來產生 績效考核回饋 (Performance review feedback) 的網站。

作為一個主管,我知道我提供的回饋意見對我的下屬和同儕無比重要,而電腦並沒有辦法自動知道該如何給他們打分。但是,如果我能提供一些要點,那麼 AI 就可以扮演我的專屬特別助理,來草擬我想要寫的回饋。

對我來說,最棒的是我可以讓它在幾秒中草擬數個版本,然後我可以挑選最能夠傳達我的想法的版本出來。我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推敲我要用的詞和語氣,好讓這個回饋的接收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被肯定,也得到未來成長所需的提點。

用這樣的做法,我只需要花上不到十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以前我所沒辦法做到的品質,所以我對於這個人機合作的模式是抱著正面的態度的。

如果你想試試看嘗鮮,請前往: https://campbell.reviews

我也歡迎大家給我一些建議,自動產生的也可以貼在留言啦~ 😉

(這張圖是我對未來的期待:人類的教練和機器人助理一起贏得球賽)

工程師的不同境界

昨天在跟老婆討論要幫小孩買新桌子,因為原本不夠高了,但後來想到的解法,依據工程師年資不一樣:

菜鳥工程師:買 Ikea 桌回來組,但是沒有看圖組所以組錯了。

普通工程師:買 Ikea 桌回來組,照圖組組得有點慢,但是裝好了。

資深工程師:自己去買木頭回來做了一個桌子,只為了證明我也可以做桌子,還順手做了個椅子,雖然不知道要拿來幹麻。

主任工程師:拿了個四個墊腳,放在原本桌腳下,高度有增加,符合需求,努力程度最少就可以收工了。

總工程師:拿了網路上印出來漂亮的桌子,說我們應該要有這個桌子,然後就走了。

據說 PM (老婆) 聽了很生氣….

Offer 如何選擇?

前陣子朋友拿到兩家 startup 的 offer 跟我討論,其實都是很好的機會,不過,因為正好討論到在現在公司下個階段的發展問題,就提供了以下的建議:

“…我會建議你想一下: 如果你要去小公司, 然後你覺得去那邊可以做的事比在現在這家比較有規模的成長型公司還大,想一下為什麼會這樣覺得;或是,其實你過去時是想要 repeat 現在已經看過 / 做過的事,所以本質上短期內是沒有成長的。

當然,有時候機會確實就是做已經在大公司看過的,把它做更好,然後建立內部名聲再往上做,不過,想一下現在卡住你的東西,將來這家公司長更大會不會再卡住你。如果會的話,下一次你打算怎麼克服。..”

這個建議可能不適用因為人和問題想要離開公司的,或是在成熟期公司只能做小螺絲釘的人,但如果內部機會也是有,卻感覺外部機會更好,不妨可以把這個環節先想一想,以免多繞一圈的路。

電梯操作員的工作需要被保障嗎?

最近有個保險公司優退或逼 “保險收費員” 轉職的新聞,這個新聞以台灣標準的新聞作法,當然是惡質的資方資遣無辜勞工的風向在做。不過,這個工作,在這個年代真的還有價值嗎?

誠然,許多新生意也許可以透過這種面親自收費的方式來推廣,但是在這個年代,如果我的保險業務員跟我說他要親自來收保費,我大概會覺得他腦袋有問題,而且重點是我家裡不會有現金給人來收吧!這樣我還要多跑一躺 ATM 提錢,等收費員來,再讓他洗腦轟炸推銷產品,我是吃飽太閒嗎?

所以這個業務在時代轉變下逐漸萎縮應該是必然的,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去面對這個轉型應該才是對的事。公司能提供其他職位轉職當然很好,但是沒有適合或是同樣薪資水準的職位的話,應該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做這件事本來就是調整體質,如果最後全都沒有省到成本,那不是也很奇怪嗎?

這個年代很不幸的是能做一輩子的工作越來越少了,可是我也不認為保護一個沒有價值的工作是必要的,就像曾經每一個電梯都需要專人操作,但如今除了百貨公司大概已經看不到電梯操作員這個工作了。環境畢竟是在變,如果公司真的不做改變,大概也只能給員工一起沉船吧….

軟體工程師可以做一輩子嗎?

Quora 這篇問文問說,是不是多數的軟體工程師只能做到四十歲然後就被開除了;下面回文意外釣到一堆超資深的工程師啊!

“我已經六十歲了…我現在在寫 React/Redux….”

“我已經六十一歲了…從來沒花超過兩週找工作….”

“太荒繆了!我在一年前剛應徵上一個新的程式設計的工作,我已經超過七十一歲了….” (阿公你也太勇健了….)

不過這篇問文大多的回答也都呼應了一個主軸:抱著永續學習精神和好奇心的工程師是不會被淘汰的。只在畢業後的前幾年學習而希望之後能夠用一招超過二十年的,自然是沒辦法在這一行很久。

https://www.quora.com/Is-it-true-that-software-engineers-can-only-work-until-the-age-of-35-40-because-they-then-get-fired-by-their-companies

人生是可以兩邊下注的

人生是可以兩邊下注的,在為了另一條路準備之時,不要以為一定要放棄另一個選擇。

有人問說,我在準備出國唸書,但是工作上也有一些升遷的機會,是不是應該要專心準備出國,不要去爭取升遷呢?

我的答案是,如果兩者在現在不衝突,那為什麼要放棄一個現在可以拿到的機會,只因為未來你可能要選擇出國呢?即使你要出國唸書,那現在這個升遷的機會,難道不會對你未來更有幫助嗎?

誠然,出國唸書前可能有很多需要準備的事情,也許你會比較忙,但是,如果在忙得過來的狀況下,在原本的時間內有辦法承擔更大的責任和挑戰,你也不需要放棄這樣的機會。而且,既然沒有人知道未來哪一條路會比較好,隨時爭取看得到的機會,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本來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了。

同樣的想法也可以適用於女性職場的選擇: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在 Lean In 這本書也提到,女性也不需要因為自己想要生小孩或懷孕就放棄爭取升遷的機會。是的,妳有可能在生小孩後無法兼顧,但那是之後的決定。如果妳現在升遷,到時候要轉為輕鬆一點的職位是容易的;反過來說,如果妳現在不爭取,而等待生完小孩再爭取,那這中間的時間就浪費了。最糟的是,如果生完小孩妳覺得原本的職位已經沒有挑戰性,但升遷的機會又暫時沒有了,也許就不再想回到職場了。

另一個常見的想法是,反正你又不是全心想要,何必佔掉別人的機會?

相信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正當的贏得了這個升遷的機會,那表示你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主管或老闆寧願公司內最好的人都來爭取機會,而不是一群明明很優秀但卻每個都心不在此的人讓來讓去,最終選了一個不是最好的,只因為他是唯一爭取機會的人。每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也不需要為別人不如你而負責。優秀的人選擇本來就多,如果這個升遷最終沒有帶來足夠挑戰吸引你留下來,那也是不是你的錯。

所以勇敢的兩邊下注吧!

太聰明所以啥都不試,開不出美麗的花

今天聽到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他的 Podcast 中談 “Beauty of A Bad Idea”,在談許多別人聽起來不是什麼好點子的,卻才是創業會成功的機會。那些聽起來完全無懈可擊的點子,往往都已經被大公司做掉了,真正能夠在夾縫中殺出一條生路的,常常是那些聽起來可以被挑出一堆毛病,但是認真去做可以看到切入點的一片綠地。

這讓我想到很多太聰明的人對某些事情的評論:因為說某件事做不起來永遠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不去做就不會失敗也是比較不會丟臉的,所以就永遠抱著一種:”哼,我看就不會成” 的聰明姿態。

但是聰明的批評者太多,勇敢的人太少,最終,就是一個連試都很少的死水了。台灣需要勇敢的人多一點,才能開出一些美麗的花。

同場推薦 Reid Hoffman 的免錢 Podcast:

Home

不快樂的工作不是辛苦的工作

昨天跟朋友聊天說到,工作可以很辛苦,但不要把不快樂的工作,當成是辛苦的工作。

很多時候,不快樂的工作充滿了各種精神上的感情勒索,讓你以為自己不夠努力,或抗壓力太弱,但其實它就是一個不快樂的工作而已,你花再多時間,還是不會快樂。

辛苦的工作是可以快樂的:你會有成就感,你會感受到成長,就像樂於跑步的人一樣,辛苦,但快樂。

如果把不快樂的工作當作吃苦,那很容易陷入缺乏動力,但又對自己的低沉感到愧疚的負面情緒循環。

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是辛苦的在成長,還是純粹的不快樂,是很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