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台灣,免不了會感受到朋友們的焦慮:2012 年的台灣,太多事讓人憂心。其中大概又以即將形成的媒體壟斷、和讓人疲於奔命的社運議題最讓人難以忍受吧。
反壟斷固然是可以從抗議和抵制這條路下手,但問題是這條路是短效的。就算旺中不是直接獨大、壹傳媒不賣給旺中,並不能避免傾中媒體市佔越來越大的趨勢。這些媒體找到一個出手大方會買單的廣告主,勢必在舊的模式上是會比沒有這些支持的媒體要來得有競爭力,透過商業的手段競爭,其他媒體當然自然會敗退。你也許可以期待反壟斷法會派得上用場,但我卻對這種期待英明的聖上主持公道的想法感到更莫名其妙。
從另一個角度想,”壟斷” 是 “市場”被少數人佔了;我們擔心的市場是舊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台和有線電視頻道商。上面已經說了,反壟斷的抗議行動只能拖延合併、不能解決壟斷的問題。真正能夠解決壟斷的問題,還是要去創造新勢力,創造新的媒體市場。
創造新的媒體勢力,如果是要像黎佬那樣在三大報寡佔的狀況下打下一片天,確實,是需要很大的資本的。不過,我們也不要忘了壹週刊、蘋果乃至於壹電視,都是在產品差異化上面下了許多功夫,而不單單只是有錢去印印報紙這麼簡單。腥羶色以外,不要忘了在蘋果日報之前我們的報紙竟多是黑白的。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個夾縫中,壹傳媒又是怎麼樣吸引到廣告主來維持它的營運、乃至於它的平面媒體成為一個賺錢機器的。
所以一個成功的新媒體勢必是要有差異的,勢必是要有錢賺的,然後才真的能讓被中資媒體去影響比較少的人。
那新的媒體在哪裡?其實就在你的 social network timeline 上面、以及在你的手機裡面。
以前是 “媒體所未報導之事未曾發生”,現在是 “未出現在 Timeline 上之事未曾發生”,人們花在關心他們朋友、以及他們朋友關心之事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多,這個趨勢只會越來越高。社運已經不能再期待有 gut 的記者和總編來讓人們關心,而是要透過 social network 去滲透、去喚醒群眾、去取得支持。沒有辦法擠入多數人 timeline 的運動,未曾發生。
而以前我們吃早餐時看報、吃自助餐時看電視新聞,現在大家只看他們的手機。你的東西在手機上找不到、不好讀,你不只錯過了吃飯時間、還錯過了人們等紅綠燈、等公車、甚至上大號等零碎但想取得資訊的時間。旺中沒有辦法滲透每一個街頭、每一間洗手間,但它如果比你更早讓每個人大便時都打開它的 app 取得資訊,那就真的玩完了。
幸與不幸都在一念之間;你當然可以說人家隨便砸幾億就有了,但問題就是它不一定會砸對方向,要不然黎老也不會因為報紙印彩色就賣這麼好,各報也不會只能在週三等某週刊出刊後才能寫頭條了。
我覺得,新的媒體還是要解決根本的資訊爆炸問題。這裡先岔題講我的一點淺見。
人們為什麼不關心社運?一是不想、二是不能。不想,是因為跟他不切身,感受不到;不能,是因為俗務太多、資訊太亂、心有餘而力不足。你要擴大自己的陣容,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不切身,就是因為運動太大、太遠、太複雜。不是能拉到全國性的議題才值得有運動,不是非要牽涉到藍綠的事才應該推公投,甚至、不是政府大力禁止的事才值得抗議。找一個在小區域內本來就已經很五五波的議題來作運動,讓大家參與和討論、抗爭和被抗爭,讓小議題發酵、讓小抗爭播種,再來挑戰更大的議題,你才有兵啊。
因為俗務太多、資訊太亂而不能,所以新媒體一樣要扮演一個過濾的角色啊。只是這個過濾,不是你想的那個傳統報社的記者編輯總編乃至中宣部,而是家人、朋友、同學、還有值得信賴的其他人。當然,你的新媒體記者一樣可以努力贏得信任,正如同人們開始相信壹週刊寫的大多都是真的一樣。而你也得把他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東西準備妥當,期待他能把時間省下來關心更大條的事。
然後,也許你會發現,作運動、反媒體壟斷和賺錢,本質上是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