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IT Talk

《ChatGPT 眼力比你好,你為什麼不叫它對轉帳?》

昨天看到老婆在幫忙學校當義工對帳,她需要用家長的轉帳帳號末五碼,一一核對誰已經繳費。這個大家都已經很習以為常的流程,事實上非常沒有效率,所以我就想說應該可以用 ChatGPT 來幫忙,實測的結果也確實是可以!💡

以下是我採用的步驟:

🔹步驟一:準備銀行的對帳單,如果已經有網頁版最好,把它複製貼到一個文件裡 (例如 Google spreadsheets),讓它維持是表格的狀態。確認這個資料內有轉入帳號的後幾碼,並把不相關的資料像是帳戶餘額先刪掉。

🔹步驟二:準備繳費的人的資料表格,例如報名的表格,一樣先整理成不帶太多個資的狀況。

🔹步驟三:打開 ChatGPT,輸入對帳咒語:

(咒語開始)

“你是一個對帳高手,我將提供你銀行對帳單和人員名單,請幫我標註已經轉帳的人資訊,運用以下的原則:

– 人員名單中的 “轉帳後五碼” 會對應到 銀行對帳單 的 “交易資訊” 欄位,例如,轉帳後五碼如果是 “12345”,在 “交易資訊” 欄位可以找到一筆以 “12345” 結尾的資料

– 銀行對帳單資料: (複製貼上刪掉敏感資料的對帳單)

– 人員資料: (複製貼上人員資料)

請幫我產生一份新的資料,包括人員資料內全部資料,是否付款 (“是” 如果可以在銀行對帳單中找到), 轉帳金額 (銀行對帳單中相對應的金額),以表格形式呈現”

(咒語結束)

👉 經過這幾個步驟,你將得到一份已經對好帳的表格!

還有些重要的提醒:

✅ 刪掉不必要的資料,確保資料安全,也可以避免資料太長,超過 ChatGPT 上限。。

✅ 保證資料欄位對齊,讓 ChatGPT 更能正確處理資料。

科技高手可能會直接寫 Excel macro,但不會寫程式,只能清晰描述邏輯的你,使用 ChatGPT 就可能是個好選擇。

🤔 但,”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台灣還在用這種方式繳費對帳!!”。錯誤的工作流程導致低效率,並非 AI 能解的。更好的解決方案往往也是流程的改善….

💬 你還在手工對帳嗎?歡迎分享你的想法和經驗。

管理職 title 和你想的不一樣

曾經有個主管問我,你為什麼對管理職有興趣?當時的我說,有很多事情我有想法,想推動改變,如果我擔任管理職,就有權力去改變了。

他問了我幾個想要改變的事,以及我打算怎麼做,我跟他討論之後,他問我,你覺得最大的阻力是你的職稱嗎?

當時的我還是覺得職稱是最大的阻礙,畢竟,沒有職稱,誰會聽我的?

他笑笑的說,你把影響力和職稱搞混了。你想要的改變,需要的是影響力,而不是職稱。

後來自己擔任了管理職,我才理解他說的意思:一個主管可能有職稱,但卻對於他管理的團隊或產品沒有影響力;相對的,一個工程師卻可能對他的團隊和產品有更強的影響力。事實上,在美國的軟體公司裡,也不乏所謂的 “people manager”,只管人事相關的事務,不太能插手技術和產品。

回過頭來,如果從技術職轉管理職之前,沒有學會如何去培養及善用自己的影響力,職稱的改變可能反而會讓你的影響力變弱,最明顯的就是,以前那些仰賴 “同儕友情” 而來的影響力,會開始質變;結果就是覺得都叫不動自己的組員,開始懷疑自己。

所以在我安排的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課程中,會針對這部份給學員做練習,先認知到自己現在是如何去影響他人,如何被別人影響,再學習其他人或角色的作法。這些技能並不是管理職才需要,對於越資深的技術職同樣管用,學會這些,領導一個組,不管是不是管理的職稱,都會更容易。

對於課程有興趣的,也可以參加 3/28 晚上的免費說明會喔: https://alpha.camp/6N5xx

老闆突然問你要不要接主管職的那一天,就是你最不該接的那一天

很多資深的工程師大概都會遇到這一幕:也許是原本的主管走了,也許是團隊擴張的太快,突然需要一個人當主管,老闆突然想到你,問:”你想要接主管嗎?”

多數的人都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會感到受寵若驚,也感覺到被肯定,所以一定會很想答應,但這卻是你最不該立刻答應的時候。

我們用棒球隊來想:你原本是隊上的強棒或強投,然後總教練有一天跑來問你,欸,要不要接打擊/投手教練?

如果在這個情境,你一定會想到的是,所以隊上不需要我這個打者/投手被排入打線/輪值了嗎?

多數的狀況下,如果你直接問這個問題,答案都是: ”沒有,我們其實還需要你的戰力”

所以實際上,你馬上答應了,就是又要照常上場打球,又要訓練其他球員。而你雖然做了兩份工,薪水卻不會是加起來;你的成績也是:只要其中一份做不好,就是一個平庸的球員/教練,對於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你,是很挫折的一件事。

這不代表我們該放棄這個機會,畢竟,如果這是你有興趣嘗試的,它仍是一個值得挑戰的歷鍊。

所以該怎麼做呢?首先,你得認真的問你的老闆,“所以,你打算怎麼彌補/取代我的即戰力?” 畢竟,如果什麼都不準備,你所接手的,是比你轉主管前還弱的團隊。

再來,你得搞清楚他對你的期待。作為球員,我們可以瞭解我們的成績來自個人的打擊率或防禦率,但教練的成功是怎麼衡量的呢?很顯然我們球隊是在重建期,那如果要求我第一年就改善整個球隊的打擊/防禦率,是我做得到的嗎?

最後,資源:有什麼是他能提供的資源?不管是給你的訓練,給其他球員的設備,或是球隊待遇的改善,有什麼是會提高你成功機會的資源?

有了這些資訊,你才能決定是不是該轉職為管理職,也才不會從一個明星球員,變成兩邊都做不好的球員兼教練。

在我和 Alphacamp 開的工程主管課程中,我們將在第一週深入探討這個題目,這不只是對於初接管理職的人很重要,對於資深的主管,也是一定要換位思考的課題,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新主管。

課程連結: https://alpha.camp/k8TOR 

Build vs Buy 的挑戰

做技術工作一陣子,一定會遇到所謂的 “Build vs Buy” (自建或外購) 的問題。

自建往往可以更貼近自己公司的需求,但自建需要人力 (和能力),另外最關鍵的是 “時間”:如果外購可以更快的解決問題,其實是最吸引人的。

不過,作為技術出身的,我覺得最痛苦的就是外購的方案經過競標評分之後,往往不是自己原本中意的第一選項。

這個感覺就像是本來想要開一個標案請楊丞琳,採購說你不能直接指明要楊丞琳,要把你的需求開出來,我們去請大家照需求來競標,這樣楊丞琳才不會抬價太誇張。你努力想了半天,要會唱歌,會跳舞,演過電視電影,小巧可愛,有天后稱號。

經過了三個月後,採購請來了王彩樺…

這其實是為什麼技術單位愛自建的一個主要原因….

Uber / Lyft 等招車 app 會贏在共乘

Uber 或 Lyft 之類的招車 app 在最原始的素人當司機版本下雖然稱為 “共享經濟”,但其實在發展成熟的市場像舊金山,大多的司機都是全職開車,許多人一週都開六十個小時以上,這時候其實它已經只是把原本開計程車的人吸過來而已,並不是善用閒置的車和人。本質上,它就只是一個有評分系統、信用卡付費、並以 GPS 計費的招車生態系。

不過,最近開始大量的坐共乘版的 Uber (Uber Pool) 和 Lyft (Lyft Line) 之後,覺得如果傳統計程車被打敗,那共乘應該才是真正的殺手應用。共乘的規則是: 在特定的範圍內坐車,你一樣可以選擇上車和下車的定點,但 Lyft 或 Uber 會幫忙媒合其他路線接近的乘客,讓司機順路也去載這些客人。

對乘客好處:車資便宜,以現在 Lyft 在舊金山殺價的狀況,是城區內點對點 US$5 一口價不計里程;對司機好處:車資是幾個乘客加總,實拿的金額更多。

共乘要對司機有吸引力,順路很重要,而 App 叫車剛好就有這個優勢:系統事先就知道每個乘客的出發地點和目的地,所以才有機會媒合。而越多乘客願意用共乘版,原本的座位供給量就翻倍了:原本一台車只能載一組,現在可能載到三組單獨坐車的客人。

這在通勤時間有效率到令人驚豔:從火車站出來到我們公司,幾乎每次都是一下就媒合到兩到三組的客人,而這三個人可能是去同方向但不同的公司;而我在公司下車時,可能另一個同事又剛好從公司要往其他地方而補上我的空位。這種效率是傳統計程車望塵末及的地步,甚至可以說以空間效率來說,已經接近公車等大眾運輸的地步。

當然,在非尖峰時間的媒合率就不會這麼高了,也是坐過幾趟從頭到尾都只有我一個乘客的,這樣等於是賺到了較便宜的車費。不過,透過這樣機制找到更多願意真正 “分享空位” 的乘客,對於一個城市仍是非常正面的事。

而從共乘才看得到為什麼 App 直接處理計費和付款有這麼重要:在人來來去去的狀況下,傳統跳錶和現金的算錢找錢太浪費時間了,兩者的效率差太多了。

所以,如果要我說最終 Uber/Lyft 這些叫車服務為何會贏過傳統計程車,那不是因為司機的素質,車子的乾淨程度等因素,這些東西只要等到計程車司機全都跑去開 Uber 就會變成一樣的 (在舊金山已經可以看到端倪),而是它們擁有的資訊和付款方式有辦法去支持傳統計程車完全無法跟上的高效率共乘市場。

TripAdvisor 憑什麼跟 Expedia 市值相同?談旅遊媒體業

2011 的冬天,TripAdvisor 正式從 Expedia 1:1 分拆上市,這家被 Expedia 收購了 11 年的公司終於可以脫離老大哥成為獨立的公司,而市場也馬上給予它最高的評價: 讓它跟老大哥 Expedia 有相同的市價: 40 億美金,經過了數年如今 TripAdvisor 已有 100 億美金的市值。到底一家只靠旅遊廣告的公司為什麼值這麼多錢呢?

關鍵其實就在 Expedia 2013 年第二季的財報。
Continue reading

Expedia 轉虧為盈的秘密

二十世紀末,當 Expedia 靠著全自動化的機票迅速擴展, OTA (Online Travel Agency,線上旅行社) 的時代也宣告來臨。Expedia 一方面開始全球的擴張,業績也隨之成長,儘管成功的在 1999 底上市,但公司仍然是虧損的。這時,更糟的是,在旁邊觀戰已久的航空公司宣佈了一個壞消息…
Continue reading

淺談歐美的商務差旅市場 (三)

前面講到技術還是 Expedia 的強項,所以當它打算進去商務差旅市場的時候,當然也會繼續投資在技術上。商務差旅市場講求的是服務,所以傳統上商務客們都是打電話訂票,大家可以把它想像成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專線和專員,要訂票的時候就打給這個專線,描述一下需求之後,專員會記下你的需求,然後也許過一會再回撥給你報價。如果價格比較高,超過公司允許的金額,就要再請主管簽示拿授權。有些公司則是由秘書或助理打電話,簽核則只要秘書處理過就好了,不用由旅行社處理。
Continue reading

淺談歐美的商務差旅市場 (二)

講古講到一半才發現,不對啊,大家知道 Expedia 怎麼起家的嗎?難道不是就第一個把旅行社開在網站就贏了嗎?

當然不是,就像 Amazon 能贏也不是因為第一個在網路上賣書。

時間只好再往前拉到上個世紀末,大家都還在用 Windows 95 那個年代,微軟成立了 Expedia 這個網站。沒有錯,就是那個微軟。在那個大家都還只是做做網站把公司或旅行社介紹一番的時代,Expedia 開旅遊網站做什麼呢?賣機票,全自動的賣機票。
Continue reading

淺談歐美的商務差旅市場 (一)

講正經事前先說八卦….

時間拉回 21 世紀初,商務差旅 (Business Travel) 市場的龍頭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 看到網路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就找了 Expedia 這家最老牌的旅遊網站合作,看看能不能幫忙也做個網站給它們的客戶用用。Expedia 順利做完交差,而公司內部則出現了這樣的念頭: “看起來商務差旅市場沒有很難做啊,機票旅館租車我都有,為什麼我不自己來做呢?”

於是,2003 年,Expedia 收購了兩家小的公司,在內部正式成立了商務差旅部門 Expedia Corporate Travel,磨刀霍霍,認為傳統的商務差旅公司會像傳統旅行社一樣,被這波網路的浪潮給打翻。

沒想到,這一做下去,就賠了十年的錢,才開始賺錢….。

到底商務差旅市場為什麼這麼難做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