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匯錢到國外,一定會搞不懂為什麼這件事可以這麼複雜:第一個你要填單申報買賣外匯,第二個是你要填上對方的一堆資料和被收不低的手續費,第三,對方可能要過好幾天才收得到錢,最後,也是最搞笑的一點,如果你不多付點錢作 “全額到款”,對方收到的錢可能會短少!原因是中間的銀行竟然有權抽過路費,這年頭還有收攔路費的大概也只剩銀行吧。
TransferWise 這家剛變成獲得 US$38.5M 投資,估值達到 US$1B 的愛沙尼亞公司就是要把國際轉帳這件事變得容易。怎麼做?其實某種程度上跟台灣定義為地下匯兌的生意很像。
TransferWise 利用所謂的 P2P 來媒合供給和需求:假如我要轉美金 $100 給我在台灣的朋友 K ,而另一個路人 M 假他剛好要從台灣轉 $100 美金給在美國的朋友 L,那麼我們兩組人其實可以完全不做跨境的匯兌,直接在境內互轉:
原本:
我 => 美金 $100 => 台幣 $3250 => K
M => 台幣 $3,300 => 美金 $100 => L
(兩邊的台幣不同,因為買進和賣出匯差,在此手續費略過)
現在:
我 => 美金 $100 => TransferWise => 美金 $100 => L
M => 台幣 $3275 => TransferWise => $3260 => K
對我和 L 來說,這個交易都沒損失,我們都一樣付出/得到美金 $100。但對 M 來說,因為 TransferWise 不用真的換匯,他們可以不用收到 $3,300,而報出 $3,275 的價。而我的美金 $100 在台灣也可以換到更多的台幣 $3,260。中間的利差就是 TransferWise 的利潤。
如果你有關注相關新聞的話,在台灣這叫地下匯兌。很多台商會透過中間人來把錢從中國換回台灣,原因是在中國的外匯管制比較嚴,所以透過這樣比較容易。
但其實地下與否單純是看是否有申報:TransferWise 強調他們還是有申報這個資金的原始流向。事實上,以今天的資訊科技能力,說要透過銀行才能監管只是騙人的吧。傳統銀行利用國際匯款網路能夠回報的資訊,今天利用網路要申報都不是問題,只要付款和收款的都是實際的銀行帳戶,身份驗證也不是問題。
回到 P2P 這件事:這門生意的設計是個網路效應很強的市集,越多人加入,就越可能找到可以媒合的對向匯兌,也有更多的貨幣和國家可以供選擇。越快找到媒合,轉帳的速度也就越快。
台灣說要提倡 FinTech 金融創新,但像 TransferWise 這種 P2P 國際轉帳,不知道何時才會開放?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