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新聞說,政府打算花三千億打造公眾無線網路,ijliao 和 sleep 都提到這則新聞。公眾無線網路是有它的價值,不管將來 FON 社群或是其他無線技術如何發展,有神經病花大錢去建置不可能回收的基礎設施都是好的…
但我比較在乎的是另一個觀點,也就是以台灣為中心往外走的網路基礎建設。最近因為在找專屬主機的關係,經常上 WebHostingForum 看文章;有一個經常在促銷的新加坡主機商,打出 “Host in the Heart of Asia” 的口號”,確實,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在亞洲的中心,但台灣的偏遠卻是因為對世界各國的頻寬不均造成的。 台灣對其他國家的 Peering 雖然已經比前幾年好,但是仍偏重於商務往來頻繁的國家,以TWNIC 2006 第一季的頻寬報告(PDF) 來看,台灣現在只和十八個國家直接互連,頻寬共 114,896Mbps,其中美國佔了 57,620Mbps (50.15%),日本佔了 24,366Mbps (21.21%),香港 18,091Mbps (15.75%),剩下的佔 12.89%。如果這就是台灣的國際觀,那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現在的網路已經夠順了,至少跟前幾年比起來,不論 ISP 或是 TANet,在國際頻寬都已經提升一倍以上。但如果你想要在台灣做一個以全球為服務對象的 flickr 或是 vlog,有哪一家 ISP 可以提供這樣的條件?如果你想要做一個以華人為對象的影音服務,請問放在台灣是不是好的選擇?
而且頻寬的需求已經在這幾年再翻漲了三倍以上; WWW 已經從文字、圖片進步影音和串流時代,已經不是骨幹有 1Gbps 就可以沾沾自喜了。當任何一台電腦都可以成為 blog、vlog、streaming station,重點應該不再是在台灣內部自 high 可以多快,而是這些應用拉到國外時,還能有怎麼樣的服務水準。
世界雖然是平的,但美國的網路連到印度單程卻仍需要 280-300ms 以上,連到台灣只需要一半,就是 130-170ms 左右。可是台灣能夠作為這個全球網路鍊上的要角嗎?不行,因為我們連到印度要先繞到美國,再到印度。台灣的盲點也許就在於不瞭解中介在網路時代的價值,在網路戰略上不夠前瞻,最後不只拉高了商務應用的費用,更沒辦法在新型態的商務服務中分一杯羹,這才是最遺憾的事吧。
如果 Google 要設在台北的 mirror site 沒黃牛,也許國際頻寬會改善。
Pingback: 今日連結 (2006-07-05) [JeffHung.Blog]
Pingback: TWEmu.no-ip.org » FON 與 呂小蓮的三千億無線網路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