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戲劇社 2006 冬季期末公演
演出: 2006/12/26-27, 政治大學季陶樓階梯
劇情大綱: 神秘的傳染病正在小村中流行,患病的村民一個接一個的走上自殺的絕路。一位外來者因為救了企圖在樹林中自殺的少女而進入村中,但這個村莊既詭異也缺乏生氣,在所有表相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摧毀村莊的陰謀,當人們死亡殆盡,推土機就會將村莊夷為平地….。
從進入政大之後看到的政大戲劇社作品,個人風格多很強烈。社團和劇團不一樣的是,沒有什麼一定的風格,也沒有非做不可的元素,更因為時間會自然淘汰製作群和演員,所以每次公演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對於觀眾來說也是新的歷險。但過去兩年各次公演都有一定水準,累積下來的觀眾群也算不少。
以往還在學校的時候,在公演之前看過的排練,就算沒有十次也有五次,所以往往可以輕易的發現每一場演出的差異,而不容易專注在實際演出的氣氛上。 這次所看的《傳染病》則是實際演出才看到,就可以更直接感受到舞台上的氣氛和情緒變化,以及演出的 “當下”。
本次演出再次選擇利用戶外作為演出的場地,在階梯下的一小塊平台上作戲。從上次的《寶貝‧閉嘴》之後,大家或許感受到戶外演出的魅力 (和挑戰),所以這次借不到室內場地時就再一次選擇利用這個空間來演出。優點是和觀眾的距離拉得很近,空間的大小也適合這樣的小製作。但相對的是環境的干擾和觀眾的視野就較不理想了。冬日雖然沒有牛蛙聲相伴,但寒風刺骨也是一大問題。
舞台的設計除了利用白色天幕將空間隔絕起來以外,仍以鏡框式的舞台為基軸。利用空間的隔離製造出窗戶的意念令人覺得毫不做作,一桌一床的設計也讓舞台還有足夠空間容納所有演員,否則最後兩幕在這個場地上會顯得非常擁擠。除了表演的舞台以外,附近的樹上也掛了許多上吊的布偶,營造出詭異的氣氛。比較突兀的是作為衣架的人型模特兒,並沒有辦法清楚理解其意義為何,演員也並沒有與之互動。
燈光的部份應該說是 “豪華” 吧? 以這樣的經費和戶外的演出來說,能夠有這麼多的燈具 (包括桌燈和手電筒等) 算是很大陣仗了。不過因為燈具本身的限制,舞台只能利用燈光作簡單的區隔,有一個畫面只有一個演員在台上,燈光全開的話就會覺得聚焦不夠。但整體來說是恰如其分的帶著戲在走。
化妝的部份我特別喜歡醫生和說客的妝,很明確的把個性給勾勒出來。服裝的部份消防隊員的衣服喜感好強,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導演要的,但說客的兩個身份所採用的服裝則很棒,在收和放之間利用衣服就表達出其意象。音樂的部份我也很喜歡,完全不搶戲份又不會被忽視的存在著,我覺得是社團製作中,少數能夠不讓音樂搶著帶觀眾情緒的 (很多演出情緒都只靠音樂在帶…)。
回到演出本身。先說我喜歡的部份,我很喜歡演員之間對話的氣氛,語言的流動是自然而且順暢的,在衝突的對話之間能夠掌握到節奏,也大都可以掌握情緒的轉變和能量。
醫生作為串連這場的演出的主要角色,在演出上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不過對於桌上的酒瓶有一點過度依賴,有一種不知道要做什麼就喝酒的感覺,沒有注意到那麼小罐應該早就喝完了。另外,對於俯衝跳下自殺的情緒如果可以再多蘊釀一些,驚嚇觀眾的成份就會再強一些了(大家都知道實際上跳下去是不會死的,要怎麼讓觀眾感覺到 “啊!” 是很難的….)。
男主角的身體沒有放開,和女主角的肢體互動看得出尷介,這部份很可惜,情緒的變化也需要再多幾個層次,不然只有暴怒和自我陶醉兩種是不夠的。感情的戲如果肢體接觸多一些,導演最好多讓演員玩一些會做肢體接觸的遊戲吧~
女主角原本就是很疏離的,作為幻影一般的存在,但是幻影如果是把自己的心投射在另一個不在劇本中的人身上,也許演出時就會有更多的情緒可以發揮。女主角對於男主角的漠視,如果是因為她心中有另一個情人,那麼對於現實世界的漠不關心,以及對於追求者的無情,都可以找到一種解釋。
說客和工人在節奏上拿捏得很好,唯一的缺點是在說客唸那一長段文字時,並沒有辦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果原本導演要的效果就是如此,那其他演員在此時就需要在舞台上更搶戲一點了。
消防隊員很討喜,整個戲會變成這麼喜感應該跟這兩位有關。以喜感來說兩個演員都表現的不錯,就是情緒的轉折還需要多工作一點,在後面變成另一種內心的狀態,應該有一些轉折才是,不能直接跳過去。
酒吧老闆,我就不說了;老實說,以後還是不要亂丟這種譁眾取寵的元素上台比較好..
整體的表現在水準以上,最難能可貴的是每個演員的表現都很平均,所以不會有情緒突然掉出來的狀況 (除了酒吧老闆 *_*),黑色幽默的部份也成功的表達出來,至於傳染病的主旨我覺得原本觀眾看了節目單就可以理解,倒不一定會是需要特別用座談會來解釋的。戲劇有時候需要留白來讓觀眾有想像的空間,說得太白好像反而沒有這麼有趣了。我很喜歡這次的公演,真開心能夠看戲度過這樣一個愉快的夜晚呀~
相關閱讀;
- 《傳染病》劇本
-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作品
更多劇評;
Pingback: Pesty’s Articles » Blog Archive » Michael Fosberg –《Incogn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