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想把一些來美國後想到的事情簡單的記下來,因為我每次想要寫成一篇完整的論述,就會覺得力有未逮;但這些事實我覺得對台灣卻是很重要的。
人工;美國是個人工很貴的地方,但人工貴卻激發更多的創意。簡單的說,如果一台汽車自動化的機器要一千萬台幣,在台灣如果熟練的工人年薪百萬,至少需要十年才回本;在美國,熟練的工人年薪可能是三百萬左右,所以三年半就可以回本了。企業因為人工貴,買自動化設備的意願高,所以其他廠商就更有意願投資研發。世界是平的一方面引進了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動力,但是投資在通訊設備上的自動化仍然是很可觀的。所以人工貴的地方更能夠激發創新,台灣如果一直企圖用工資作為競爭的條件,反而會失去創新的動力。
教育: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去便利商店打工就可以負擔得起的,但畢業之後和畢業之前的差距也是微乎其微的。台灣的大學生不希望學費調漲 (即使是隨通貨膨脹率),自己的畢業起薪也停滯不前。如果從主計處的通膨率資料來看, 從 1991 年到 2005 年,合併通膨率是 39.78%,也就是說,如果 1991 年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是 20,000,到 2006 年應該是 27,957 左右才能維持跟當年一樣的生活水準。實際上是,企業現在對兩年以下經驗的薪水平均約只有兩萬五 (參考資料) 。從同樣的資料來源可以看出來,唸兩年碩士如果只增加三千元的薪水,跟去工作兩年是幾乎一樣的….這是不是點明了,抗議高學費還不如抗議學校就業輔導功能不彰,讓學生求職時給企業宰好玩的?
通訊:台灣南部的海纜斷了,整個東亞通訊都受影響;好玩的是,台灣對整個東亞的頻寬,卻遠比不上對美國的頻寬。台灣看美國的網站會壅塞,但美國看台灣的網站卻很順暢,這是因為在資訊的內容上,美國對台灣出超極為嚴重。過去的思維是利用限制使用者或採用 proxy 來減少用量,但如果台灣產生更多的內容網站,這種不均衡也許就可以獲得紓解。
文化; 台灣在華人文化產業的地位,仍是不可忽視的。不管中國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允許《我猜》這類的綜藝節目在中國播放,這個局勢提供台灣絕佳的競爭優勢。《六人行》或是《慾望城市》並不是在銷售大卡司,而是由劇情流露出的、對於生活風格的投射和想像。台灣的 kuso 文化和小劇場的活力如果可以整合,就有機會產生以更大的市場作為行銷目標的佳作。
統獨;這本來就是個假議題。中華民國沒有獨立的問題,不然就不會有統一的問題 (你要怎麼統一一個不是獨立的地方?)。基於言論的尊重,中國同學可以稱我為中國人,我個人的解釋是中華民國人,或華人,而當我說我是台灣人的時候,他也有權利解釋為中國台灣人。但他不應該稱我為中國台灣人,就像他不會自稱是中國上海人或中國北京人一樣多餘。保留解釋的模糊,是好的。
社會;台灣是個種族歧視很重的地方。我們歧視經濟比我們差的國家並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也厭惡原本跟我們差不多但現在比我們好的國家 (韓國), 我們對於不瞭解的國家用刻板印象和外表評斷,我們的歧視雖然是對整體而不是對個人的 (也就是,我們通常比較少直接歧視個人),但卻影響了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甚至對於國際合作也產生了阻力。
Pingback: 資訊聯播 | Palacan!部落格聯播
繼續寫下去,感覺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在。:p
Pingback: {|ihower.idv.tw| blog } » 一些沒有辦法寫成完整論述的偶記的聯想
我們的歧視雖然是對整體而不是對個人的….我們通常比較少直接歧視個人,但卻影響了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甚至對於國際合作也產生了阻力…
這樣看來 我個人覺得歧視整個群體的問題是更為嚴重的
就像現在印傭菲傭泰勞在台灣被台灣小朋友當成下人使喚
或被女主人當成奴隸使喚一樣
那將來台傭會在那兒呢??
台灣人歧視中國大陸黑心貨 可是我們自己不也有黑心貨嗎 黑心貨是黑心人製造的 人心需漂白
沒有一個民族該去歧視另一個民族吧 歧視個人完全是個人行為 可以整個台灣*暗暗*歧視原民 歧視外來工作者 歧視身分特殊的人 這在在都是小島民以管窺天的心態 可是誰又能改變呢
你在美國是吧 我在英國 英國好像還好 除了富有中東人 他們也歧視外來者 尤其是黃皮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