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與創新之間

現代做資訊業有幾個基本上的經濟學問題,第一個是盜版、第二個是抄襲。盜版發生在資訊商品(Information Good)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複製的成本遠低於販售價格,只要 (售價 > 複製成本 + 風險) ,盜版就會持續不斷的發生。第二個是抄襲,更精確一點來說,假如我們專注在網路的商業模式,那麼抄襲的成因是 ( 創新利得 – 創新成本 > 抄襲利得 – 抄襲成本 – 風險) 。

Mr6 的文章提到大陸網站抄襲速度越來越快 (無褒無貶),他認為:

可怕的「多頭馬車」效應,大家都沒有「創意潔癖」,所有的網站都在創新,也都在抄襲,一邊集大成,一邊找出路,再集大成,再找出路,生生不息的進步。… 全民瘋網路,全民拷網路,全民一起練兵,五年後,所集大成出來的網站,應該有機會成為全球最棒了吧!

我認為這中間漏掉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創新的來源在哪裡,創新的動機是什麼。前面提到,抄襲的動機來自於 ( 創新利得 – 創新成本 > 抄襲利得 – 抄襲成本 – 風險),而為什麼在有些國家創新的成果大於其他國家呢?我認為是因為 “創新成本” 比較低; “創新成本” 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如果要轉成公式來表達,應該是:

創新成本 = 創新固定成本 – 預期效益 > 創意行動門檻

預期效益是創新後能對個人帶來的好處,還先不考慮販售的收益。創新來自對於現狀的不滿足,如果生活中根本不感到有任何不滿足之處,或是這個不滿足並沒有強到足以激發投入創新研究,那麼沒有辦法跨過創意行動門檻的點子,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地區。

我覺得這是美國市場之所以作為創新龍頭的一個主因。先前的文章提過美國人工昂貴,反而激發了一些自動化的創新,《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則說明了外包的創新。No Pain,No Gain,痛苦是進步和發明的原動力。

另一個是創新的固定成本。想要在非洲開一個網路書店,恐怕不只要投資物流車隊和機隊,可能連發電機產業都得涉足,才能夠確保顧客可以有穩定的電力上網、自己的 Server 可以優先供電。而在美國則很容易找到策略夥伴,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間進行合作。產業的聚落和分工雖然因為網路而更容易交互連繫,但後勤支援的取得難度卻才是網站成功的主因。每一家公司要做到相同的事情,都會有不同的固定成本,固定只代表非花不可,但這些策略夥伴就在你附近,和身處非洲沙漠中,顯然取得成本完全不同。

回過頭來,我不想要討論的是大陸的抄襲是否可能會威脅到台灣的問題,因為從上面的狀況看起來,台灣在一些方面是有利的 (人工貴、資訊開放、基礎機制較完善),但在另一方面也是不利的 (軟體產業分工不足、大型專案管理能力弱);對個人比較實際的是,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支援電子商務大型化的基礎建設仍然是台灣有機會打入的一環。舉例來說,不管什麼網站都需要客服系統,但有幾家在賣這種系統? (是的,也可以自己做,就跟可以自己找發電機發電一樣) 每家都需要 CRM、Data Mining,台灣做這些的教授也不少,每年也產出不少畢業生,但台灣到底在這裡面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應該還有一條比抄襲有創意,但更符合台灣的創新行動門檻的路。做自己擅長的,而不是去搶不擅長的,應該是台灣未來產業或個人該走的路線。

相關閱讀:

網路書店時代的書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