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聽到一個醫生幫自己在美國留學的女兒用視訊看病的事情。美國的醫療資源昂貴是一個事實,而如果到了另外一個不熟悉的國家,更是會不信賴當地醫生的判斷,例如說,台商在中國。台灣醫生這時候能夠經營的市場,轉眼間就大了許多。一個留學生即使出國,也仍可能可以請這位醫生來做初步診斷;而一個台商即使到國外,也一樣可以請信賴的台灣醫生給第二意見。這樣的狀況其實還蠻妙的。
但更妙的是對體制的衝擊;首先,國家的健保該如何給付?該不該給付?以海外看病的狀況,就算加上通訊成本,這種就醫方式幾乎都還是對健保成本最低的,而且就醫過程還有電子檔案可以查核,詐領的狀況似乎是可以規範才是。而人在海外的台灣醫生,又可不可以利用網路在台灣執業呢?
再者,如果這樣的就醫服務是可以被患者接受的 (在價格/品質比較之下),那台灣的醫生是不是有可能利用這樣打入海外市場?那麼,在患者所在的國家,這種醫療行為又該怎麼規範呢?是完全禁止、還是完全開放 (甚至可以申請保險給付) 呢?技術上,我們甚至沒辦法禁止某一國的醫生在網路上刊廣告視訊看診,但如果有公司有系統的提供這種 “視訊診間”,政府的態度又應該是如何呢?
保險公司,又該怎麼面對這種全球分工模式呢?原本就已經緊張的保險公司/醫界關係,是不是會因為這樣而雪上加霜?
個人,包括醫生,是不是也因此會變得關係更為緊密?家庭醫生或是長期可攜的病歷,在這樣的環境裡,又是不是會比現有的醫院系統,來得更有效率呢?而今天看到的,關於日本診所看病時段對上班族和學生很不方便的故事,就突然顯得有點脫離抹平的世界了…。
而資訊從業人員,你們看到機會了嗎? :p
相關閱讀:
《世界是平的》
Pingback: Palacan!啪啦罐頭|部落格聯播與搜尋(News Aggregator & Blog Search)
美國的處方籤一定要是美國執業醫生開的嗎?,如何辨識?如果不需要美國執業醫生開的,透過網路看病就沒有任何差異…只剩醫生要收病人多少費用的問題而已..
Pingback: HEMiDEMi - 共享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