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台灣人真的適合開軟體公司嗎?

[原討論串於 Ptt 的 Soft_Job 板]

討論這種問題,應該還是要先釐清什麼是 “軟體公司”?

是傳統的以軟體為商品的公司、如微軟、Adobe,還是可以包括以軟體為基礎但賣的是服務的公司,如 Google、Yahoo,亦或是以軟體/IT為其核心競爭力的公司,例如 Amazon?

如果只把範圍限制在軟體製造業,那麼台灣的確是不太可能像發展出像印度的代工業,最大的敵人不在別人比較便宜或別人人多,而在於台灣最好的資工人才都被電子業吸走了,因為往那邊薪資比較好;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印度,電子電機畢業的全跑去寫程式,他們要發展電子業就非常辛苦。

另一個觀點是,落後國家培養產業實力需要外力扶植,透過長期的代工單台灣的電子業才能夠累積非常多硬體製造的 know-how,外國廠商並不是一開始來台灣就下單,而是一步步從 QA/QC 教過來的,隨著台灣學到越多,他們也才能更加放手給台灣做。同樣的事在軟體業並沒有發生,所以落差也會比較大。

但是從更高的角度來說,明明 “software as a service” 都已經喊得震天響,還在討論台灣有沒有能力開一家賣軟體的公司,倒不如往賣服務的方向去想。

例如說,在美國有專門申請學校成績單的網站,他們跟各校簽約,公司負責處理申請的金流、資訊流和認證問題,學校只需要寄出成績單就好了。相較於台灣許多學校都要親辦,不然就是自建時產生一堆問題,這種 “服務”是可以賣的。同樣的例子在企業的薪資系統也有,與其讓自己會計每個月在那邊印薪資條發給同仁,美國公司多把這種業務外包出去,而外包的公司會負責印支票和確保薪水可以透過網路設定自動轉存進多個帳戶。

而對以資訊系統為競爭優勢的公司來說,其內部所需要的技術人才也不會輸給傳統軟體公司。VistaPrint 這家以印名片起家的公司,之所以可以贏過台灣巷口的印刷輸出店,其中一個主因就是他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改善資訊流程,以致於他們能夠讓訂單從網路下單之後到包裝寄出,完全不需要人力介入個別訂單,同時還利用自家的演算法讓印刷的排程可以比別人省紙、省工 (正好是個 NP-complete 的問題)。

不是每家公司都得當 Google,處理商業問題需要的創意也不見得會少。

如果從這種角度來看,Open source只不過是食材,要怎麼炒自己家的這盤菜才是重點。並不是你拿到博客來網站的程式碼,就能夠變成台灣第一大網路書店,也不是你拿到美國這些企業服務的程式,就會有上萬家台灣的客戶。

回到主題,台灣人有著很矛盾的態度;我們對於3C商品接受度很高,但對於以資訊系統作為核心競爭力卻缺乏想像力,某種程度是因為台灣的人工還是很便宜,所以允許組織內大量浪費的人力而不用資訊方式去解決。如果用腦解決問題的人才老闆會嫌貴,這個產業就很難成型。

以電子業來對比,就像如果找了不好的工程師設計出來的東西會讓你 rework 損失幾百萬,倒還不如花高一點的薪資吸引好一點人才。

以長期趨勢來看,台灣受到中國競爭的關係,勢必是得在無形的地方下更多工夫,所以軟體/資訊系統的投資應該也會越來越高,雖然這不代表賣設備的 SA 或現在賣 ERP 的能夠大賺,但我想至少會產生越來越多以軟體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如果你認為 Amazon 算是軟體公司的話,那這樣應該就符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