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破報上的這篇 (反折扣戰,為誰而戰?),忍不住還是要來挑出論述的荒繆性;簡單來說,作者認為折扣戰消滅了實體書店,而實體書店的消失是有害的,特別是獨立書店,因為獨立書店是讓小眾書籍流通的重要媒介。
這種論述如果在九零年代也許還有一些道理,畢竟,網路還不發達,小眾口味的東西就只有透過非主流的實體通路才有辦法流通。但不要忘了,在網路時代,專攻小眾的網路書店也比過去的實體書店更容易被分散在各地的小眾給注意到,住在屏東的人不需要到公館女書店就可以買到小眾的書籍,而書店老闆也不一定要在台北市才有辦法開一家小眾品味的書店,他可以在台東慢活和朋友邊喝茶邊搞他的網路書店,問題是,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是否有體認到這樣的機會?
再說書店的氣氛。是的,實體書店確實有一些難以取代的感官刺激,讓人可以更容易跳脫原本不會接觸的書籍;但不要忘了,網路電子報和書評的影響力也遠勝過一家小書店,該文所說的博客來書籍連結更新慢,其實就是另一個機會:作為一個小眾品味專門的書店,擁有比博客來等大型網路書店更專業的推薦文和出版資訊,不就是在主流之外打出自己一片天的利基市場嗎?
另一個要分清楚的,是喜愛書籍以至於要想要靠推廣某些書籍而靠這個謀生活,在這個時代甚至於不需要自己開書店這麼麻煩了,作為書評作者靠推薦書維生,已經是可行而且穩當的行業了。媒介書和讀者的這個工作,已經由書店轉到網路了,已經不太需要真的有實體店來作了。這個時代開獨立書店,事實上已經比較接近開獨立咖啡店:是因為自己希望有個地方可以和朋友交流而開,而大部份人都知道沒辦法致富甚至要虧一點錢。問題是,台灣的獨立書店經營者是否瞭解到這件事?還是要像一群獨立咖啡店的老闆們,去抱怨連星巴克都打折活不下去、再呼籲大家支持義式咖啡統一訂價?不要忘了,當電子書盛行之時,獨立書店可就不能靠書籍陳設來說嘴了,到時候,又要怎麼辦呢?
總而言之,網路改變的並不只是銷售的通路,而是連推廣書籍的通路一起改變,實體書店的通路性質被削弱之下,折扣戰只是商品無差異化下的衍生物而已,如果不早點認清這個變化而只關注折扣的問題,就只有等著溫水煮青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