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 《為什麼你起薪那麼低》 這篇文章,覺得該把想法整理出來了。
簡單的說,我的想法是,”新鮮人的起薪受大環境影響很大,但你沒有義務要接受低薪”。
從該篇文章的故事說,作者似乎想要說,這個年輕人不值得這個價,所以他最好接受五萬的工作,假以時日,等他證明他能幫公司賺錢,再燒個幾百萬變哈佛 MBA,也許可以再來討論八萬合不合理。
我想要指出的是,找工作,本質上就是買賣;我們一般人多數都是當買家,而年輕人特別缺少當賣家的經驗,所以當他們第一次要出賣自己二十幾歲的青春幫一家公司做事時,往往不太清楚自己值多少錢;學校更沒有教學生怎麼判斷自己值多少錢,導致最後全都是買家亂喊價,還用社會壓力要你接受。
認清了找工作是買賣,那就只有幾種狀況:
- 你現在的技能,有沒有人要買?
- 你未來有沒有可以生產出別人要買的技能?
- 來詢價的公司,願意花多少錢買?
- 你想賣多少錢?
買家本來就會殺價,這跟應徵者能力無關
以原文的狀況,就是買家跟賣家的價錢根本就兜不起來,跟求職者技能完全沒有關係。商周這個買家,想要出的錢是買 Toyota 的價,而賣家想要賣的是 Lexus 的價,這個交易不會成立,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在同一個區間,去嫌 Lexus 只不過是一台也能開的車根本就沒意義,因為價格區間根本就沒有重疊。而應徵者想要在出版業應徵這個職位拿這個薪水,對不起,你找錯人賣了。
招聘時最常見的謊言就是,你先低薪進來試用,將來我們會視表現再調整。這基本上就像男孩跟女孩說,你先跟我上床,我再視結果看是否要繼續跟你交往。連最曖昧最美的時候公司都不願意冒險先給你全薪了,而且你領這薪水也過得去了,基本上這交易就已經定了,絕對有超過半數的人都沒有被調薪。用商業交易來看,就好像把自己的貨先拿去給客人試用,等他滿意再決定要付多少錢;問題是,你的青春時光只有一個,給了一家就給不了第二家。要說新人沒有經驗,那 Yahoo 的新美女 CEO 先前最高只做到 SVP,沒當過 CEO?難道她需要先拿試用期 CEO 的薪水,之後再加上去?
沒有錯,你的薪水是由雇用你的人決定,就像你去光華買電腦要花多少錢組電腦是你自己的決定,但要賣多少也是賣的人決定,然後市場達到一個均衡。這無關是非對錯,無關道德或態度。
公司的確沒有訓練你的義務,但你如果有公司需要的能力開薪水也不要客氣
文中說到公司沒有義務訓練你的能力,這是千真萬確的;更殘酷而且新鮮人一定要瞭解的是,就算你薪水拿低了,也不代表公司就會訓練你。大多數公司的訓練,是去執行特定的任務,就像學習公司系統、瞭解公司流程,從本質上來說,跟教生產線上的執行人員是一樣的,不一定是可以套在別的場合的。是許多年輕人聽到訓練,往往會想像成老師傅帶徒弟這樣一步步教上來。
也因為公司不會真正的訓練你,或至少,如果市面上有現貨,就不會想要自己培養,所以你最好是把公司會需要的技能準備好,然後就要守住自己該有的價碼。行情該有多少,就不要被買方(公司)講的冷言冷語給說動。
當然,不是只有薪水…
知道 “大多數公司並不會培養你” 這個事實之後,相對的,如果有一家公司它剛好也沒那麼有錢去找人力市場上的現貨,但有時間跟有心力去培育你 (或讓你跟公司一起成長,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那麼薪水當然不是唯一的考量。但你最好可以量化你想要追求的這件事到底值多少錢。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中的助理職雖然低薪工作壓力又大,但她可以拿到的免費名牌品,卻是她薪水加三倍也買不起的,這種工作當然會有一堆人願意低薪來做。你想學或體驗的事,又值得你從口袋拿出多少現金來買呢?
只是要切記,多數的公司在招聘時說要培養你,真實性跟男孩跟女孩說要天長地久差不多。除非你真的對公司要做的事有興趣、主管們也講得出來他要用什麼方式訓練,要不然八成都是將太的壽司裡面鳳壽司的訓練方式 — 用眼睛學 (白話就是,我不會特別教但你自己要從工作中領會)。
瞭解到這個人力市場上的買賣關係之後,回頭看看自己手上有什麼現貨。如果你有一點經驗,也知道這是公司要的,就去研究一下行情,瞭解一下自己該開多少,好好準備面試,至於買家出不出得起,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你可以再多做一點研究,看看哪些買家是出得起的,然後努力朝那個公司的方向去準備,讓自己展現在面試官面前就是一付現貨充足的樣子 (什麼形容詞…)。你的青春只有一次,你能夠全力衝刺的時光也是有限,賣了一家就不能同時做第二家,所以不要因為那些出不起的而沮喪,把自己準備好去找更好的吧!
你也許會對這些文章也有興趣:
Pingback: 台灣的人力銀行鼓吹低薪,美國的職場專家告訴你低薪有多傷 : Pesty’s Articles
請問是否可以轉貼至FB上?
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