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保全系統 DIY

以前在台灣住的是公寓,台灣最普遍的作法應該就是裝鐵窗吧,但鐵窗裝了不但影響美觀,也影響火災逃生,其實不是很好的選擇。來美國後住的是平房,雖然這區的治安不錯,但總還是會有點怕怕的,所以從搬進來後就在物色家用保全系統;除了讓自己出遠門放心,也希望平常晚上睡得安心。

早期的保全系統是有專門的公司來拉線安裝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再集中接線到中控電腦上,最後設定好通報的電話,偵測到門窗被打開,或是家中應該沒人時卻有人在走動,就會通報給他們的中心。中心的值班人員就會打電話來確認,如果回答不對他們就會報警。不過這種系統要拉線,施工安裝費用要價不低。之後每個月還要繳給保全公司一筆費用 (約 US$20-30) ,長期算下來也不便宜。

幸好現在無線的科技已經很成熟了,我就選擇了無線的系統來裝。這類的系統一樣有個中控系統,但它可以利用無線的方式和各種感測器溝通,所以就省去了安裝的費用,自己只要會貼貼紙就可以裝啦。而現在新的中控系統也都支援網路傳警報,所以你可以在警報響時,自動通知你的親友,靠他們回撥電話給你,確保你的安全。

一般的保全系統有幾個基本元件,第一個是偵測門有沒有打開的感測器,像下面這個:


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發射器(左)和磁鐵(右),平常門關著的時候磁鐵會接近吸住另一半的發射器,所以發射器就知道門是關著的;當人有把門打開時,因為磁場改變,發射器偵測到,就會傳訊號給中控系統。安裝非常簡單,拿雙面膠帶把發射器的部份貼在門上方的牆上,再把磁鐵貼在門上,確認磁性能感應到,這樣就完成了。發設器因為通常比較重,所以我們貼在牆上而不是門上,要不然開開關關的就容易甩出去。

同樣的感測器也可以裝在窗戶後方,如果窗戶打開時就會感應到。不過,有時候小偷是打破玻璃進來的,這時候就需要震動感應器。它的原理也是類似的,只是在震動時會把訊號傳給中控系統。

不過,如果家裡窗戶很多,每個都要裝一個感應器也很不划算,這時候就需要用能偵測動作的紅外線感應器。

這類的感應器通常都會發出紅外線,如果有人走動就會傳訊號給中控電腦。安裝方式也很簡單,挑一個不會照到窗外的角落往家中的主要通道照,確認有人走進來一定會被感應到就可以用雙面膠把它黏在牆上囉。闖空門的人就算是從窗戶進來只要在家中走動也一定會被發現。

再來一個很重要的元件就是吵死人的警報器啦,警報器一般是超過一百分貝,多數的小偷其實聽到警報響了就會跑了,另一方面當然也可以叫醒鄰居或是在睡覺的自己。有的中控系統本身就附有警報器,但警報器分開的好處是闖入的歹徒也比較難找到中控系統所在位置。圖上這種還可以閃燈的是有一點多餘啦….

保全系統通常至少都有兩種保護模式,第一種是外出模式,就是全家外出家裡應該沒人,這時候所有感應器只要感應到就會觸動警報。第二種是在家模式,通常用於晚上睡覺時,只有門窗的感應器會觸動警報,但偵測動作的感應器就不會啟動,家裡的人可以自由走動。

最後一定要提的就是中控系統了,中控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小電腦,可以控制所有感應器,設定感應規則,和發出警報通知。早期的感應器本身多帶有數字鍵盤,一方面是用來設定,另一方面是可以輸入密碼解除警報。新的則是讓主機縮小並儘量不要曝露在明顯的地方,這樣闖入者就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破壞它。

前面說到現在主流都要走無線,但這個無線跟家裡用的無線是不一樣的標準。目前主流的標準有 Z-wave, Zigbee 和 Insteon,早期的中控電腦大都只用一個標準,但現在越來越多是可以同時支援多個協定,例如下面圖中的 SmartThings Hub,它就同時支援 Z-wave 和 Zigbee,支援多個標準的好處是感應器就有比較多選擇,哪家便宜就買哪個。

現在中控系統也和手機結合更深,除了發警報之外,現在許多家都也搭載了專用的 app 來控制中控系統,甚至利用手機本身當作感應器,知道你離開家或到家,可以打開車庫或自動設定保全。

我覺得這類的保全系統現在的設計對消費者已經越來越友善,與其裝上可以被輕易鋸開的鐵窗,還不如用這些科技來保護自己的家。同時,由於拆裝都很方便,甚至連租屋要裝都不是問題。

更好的是,當你開始有一個中控系統,就可以進入自動化家庭的世界,開始客制化各種感應器要對應的設定,不過這部份我就留到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