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not for me

昨天跟朋友聊到,當初怎麼會去了矽谷繞了一圈,又回到西雅圖。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窒息感“。

矽谷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地方,也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但伴之而來的,是高漲的物價和漫長的通勤時間。

這個壓力很明顯的反映在每一個人身上,特別是不在科技業工作的人;從雜貨店員到車站工作人員,從 uber 司機到旅館 doorman,每個和我互動的人的感覺都和在西雅圖的時候很不一樣。

旅館開門的 doorman 跟我閒聊的時候說他住在開車單程兩小時的地方。

Wholefood 的肉鋪店員在西雅圖一定會先跟我打個招呼才會問我要買什麼肉,在灣區的連我跟他打招呼他們都一副 “你可以快點講你要什麼嗎?” 的表情….

Uber/Lyft driver 聽到我做工程師的時候一定會問我怎麼樣才能改行寫程式,我先前也寫過寧可無家可歸把小孩寄放在別人家也要努力學程式的司機的故事…

當然我們這些在產業裡但領薪水的也好不那裡去。生活像是永遠在努力在深不見底的水上掙扎著讓頭冒出來,剛覺得呼到一口氣,另一個浪打來,又發現自己得更用力才能浮著。通勤的路上,和同事交換著哪一家公司可能更有機會,隨時準備等著股票落袋後刷題跳槽。吃飯時聽著隔璧桌不認識的某個連續創業家吹噓著他怎麼用幾張投影片就拿到幾百萬的投資,轉手又是幾個億的出場,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個失敗者。

決定自己不適合在這裡待下去是在某天通勤的路上。通勤的 caltrain 經常拋錨,但是也很常是因為 “撞到人”,或說,有人決定讓它撞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天才坐了一站,前方就有人身事故不能行駛。下了車,打算坐個 uber/lyft 上班,打開 rideshare 的 app 一看,費率瞬間漲到五倍以上,連先坐回家開車的選項都得被搶一輪。突然對於那個決定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生氣起來。

過了一會才發現我的同理心已經完全不見了,而也許在這個惡性的循環下,我就是下一個等待著邁向鐵軌的人。

當然,這大概是每一個大都會都會有的壓力和故事,台北,對於很多人來說,也可能是像這個樣子的。但我很高興當初我做了一個選擇給自己跟家人一個喘息的空間,事實上也讓我後來有更好的機會去參與一個新辦公室的創立。有時候,誠實的告訴自己 “This is not for me”,也是很重要的。

(圖為同事家拍攝,不發財買不起但因為 Rent control 他的租金卻便宜到爆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