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紐約時報有一篇有趣的報導: 《學生貸款開始排除兩年制大學》,內文主要在報導由於最近信用緊縮的關係,有些大銀行也開始拒絕放款給某些畢業之後較不具競爭力的大學學生;換句話說,這些學校的學位並沒辦法讓它的畢業生在未來賺到更多的錢,來償還學費貸款。
之所以說 “有趣”,是因為這種過程也算是社會對於學校的另一種評鑑;不管一個學校是研究型還是教學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 “加值”,這個教育商品就是失敗的。
美國的大學學費並不便宜,但這些社區大學或二年制大學也不是貴到翻天,報導中來說,平均社區大學每名學生每年的貸款金額約 US$3,200,其實也才約等於信用卡的放款金額而已,但是確實有一些學校的學生欠繳率就是比較高。這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學生原本的家境就比較不好,另一個則是畢業生也沒辦法賺到足夠的錢還款。
文中有提到有些銀行除非有政府背書才會放款,但政府也不是無條件的背書;某些欠繳率太高的學校,甚至會連政府都拒絕貸款,除非學校想辦法改善這種狀況。對照台灣,目前的制度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這種機制。
回到畢業生的還款率好了,目前台灣的學生助學貸款利率是 3.64%,學生在學期間及畢業一年內利息由政府支出,假如以大學念四年來看,用 96 學年度的資料,假設不漲學費,台大和文大的文學院和理學院的成本如下:
96學學費/學期 | 四年總計 | |
台大文學院 | NT$25,230 | NT$100,920 |
台大工學院 | NT$29,470 | NT$117,880 |
文大文學院 | NT$44,990 | NT$179,960 |
文大工學院 | NT$52,610 | NT$210,440 |
假設學生打算在畢業後一年準備開始還款,預計花五年還完,他每個月需要付出的金額是:
台大文學院 | -NT$4,160.45 |
台大工學院 | -NT$4,859.63 |
文大文學院 | -NT$7,418.89 |
文大工學院 | -NT$8,675.44 |
再假設,工學院畢業生薪資平均, $28,000, 文學院畢業生薪資平均 $25,000,台大比平均起薪多 $1000,所以還貸款之後剩下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 | |
台大文學院 | NT$21,839.55 |
台大工學院 | NT$24,140.37 |
文大文學院 | NT$17,581.11 |
文大工學院 | NT$19,324.56 |
嗯,文大文學院的可支配所得已經接近最低工資了,目前台灣的最低工資是 $17,280。如果這個學生是外地租房,並且要寄錢回家,可以想像生活並不是很好。如果我們想像高職畢業就可以拿到最低工資,用四年的時間去換取另外五年以最低工資來工作,似乎有點苦。
我自己是覺得,現在助學貸款的部份還是應該要追蹤一下還款率的分佈,因為唸完後還不還得了學費,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另一方面,學校除了在學校時努力讓學生充實自己之外,對於學生的職涯發展似乎也應該再多努力一點,不然教育商品的價值就完全發揮不出來了,而沒有價值的,也就該把它們淘汰掉吧。
我覺得如果學貸的爛帳率提高的話,銀行可能會推出高利率的次級大學貸款。
21世紀的一堆金融改革法案,其目的都是銀行業為了擺脫自1930年以後的束縛。(大家都知道1929年發生了大蕭條)
以前的法律規定銀行要負起替貸款人把關的責任,但說真的,放高利貸還是比較好賺的,就算大多數的貸款人還不完也是一樣,因為實質獲利已經超過本金了。
所謂的金融創新,說穿了不過是高利貸合法化而已,並且讓大多數的窮人成為金融佃農,使窮人為富人工作一輩子也無法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