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資訊是創造雙贏和鼓勵創新的第一步 – 從美國的專業資料庫談起

前陣子有個感想,就是台灣的網路服務不像美國這麼發達,其實倒不完全是創意、資金和人才這些因素造成的,有些模式在台灣沒有辦法做或抄,是因為台灣根本就沒有那個資訊基礎建設。沒有基礎建設,上面自然開不出花來。

有些朋友要我舉一些例子,我就在這邊舉三個例子,分別是旅遊業、房地產和二手書籍的例子。

Expedia 和 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 (GDS)

Expedia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線上旅遊網站,最早是年由微軟的 MSN Group 在 1997 年開站,開創 “線上訂票” 以至於 “線上旅行社” 這個商業模式。不過,在成立之初,Expedia 和其他傳統旅行社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技術能力。

航空業有個經典問題是,除了直飛的班機以外,到底怎麼飛才能夠最便宜或最快的到達目的地?熟悉演算法的應該馬上就知道這個問題至少是個 NP-hard 的問題,簡單的說,隨著航線的增加,要找出最佳解答所需要的時間會呈指數成長,而且目前沒有更快的方法可以找出解答。更難的是,機票的價格是隨時都在變動的,所以也沒辦法先把答案算出來再儲存起來。

Expedia 當然沒有辦法直接解掉這個 NP-hard 的問題,但是至少提供使用者一個 “夠好” 的票價,幫使用者找出一條相對比較經濟的路線,這也是當時 Expedia 相較於其他 “在網路上開旅行社” 的網站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Expedia 是去哪裡拿到機票的資訊的?其實是端賴了所謂的 “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 (GDS),所謂的 GDS 就是一個提供旅行社查詢票價、訂票等資訊的系統。 早期,航空公司原本各自開發自己的電腦訂票系統 (Computer reservations system, CRS),但如果每家都要自己搞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對航空公司不方便,對旅行社也很麻煩,於是發展出可以同時訂多家航空公司機票的 GDS,例如,最早由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s) 發展出的 Sabre、達美航空 和西北航空發展的 WorldSpan,歐洲多家航空公司合組的 Amadeus,亞洲多個航空公司合力開發的 Abacus等等。

因為有了 GDS,Expedia 的技術才有辦法一體適用在各個不同市場,也才有辦法和其他傳統旅行社的線上網站有差異。沒有一個快速、完整的共享資料庫,光是要取得資料,可能就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了。失去了這個時間先機,也許 Expedia 就沒有辦法及早拓展它的業務、讓航空公司支持的網站(像是 Orbiz)追不上了。

GDS 大多是對會員查詢資料或訂購機票收費,例如,每筆查詢 $0.1、每筆訂票記錄 $1。

Zillow 和 Multiple Listing System (MLS)

Zillow 是美國最先把房地產資訊和 Google Map 等線上服務進行 mashup 混搭的網站之一,於 2006 開站,和 Redfin 算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兩個房地產 mashup 網站。

(剛剛查了資料,才發現創辦人也是 Expedia 的創辦人)

房地產的資訊跟 Google / 微軟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進行混搭是絕配,從 Google Map、Google Street View 到微軟提供的 “鳥瞰” (Bird’s eye view),都能夠提供房屋的買家更多外部的資訊來決定喜不喜歡這個房子,畢竟看房子還是很費時間,如果可以先由這些資料來過濾,對使用者來說當然更方便。

不過,zillow/redfin 的資料是從哪裡來的?畢竟它們得先知道哪些房子要賣、要賣多少、房子的資訊和內部照片等等,不然提供混搭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還好美國是有所謂的不動產 “多重廣告服務” Multiple Listing Service, MLS),也就是讓房屋仲介之間可以交換資料的系統,這些系統內包括了房屋的基本資料、房屋的描述、賣家提供的照片以及成交的抽成數等等。這些線上就透過 MLS 把房屋的基本資料撈出來,再呈現給使用者搜尋。

MLS 原本的發展其實是來自仲介的需要,因為賣房的資料如果越公開,對賣家更有利;而買方的仲介就不需要只限於賣自己公司接到的案子,也可以幫買家去搜尋所有在市場上的房子。

美國有許多不同的 MLS,大多是區域性的並由當地的房仲業者所支持,但是主要的系統都支持 “RETS” 這個房仲系統資料交換的標準。收費則是採用刊登費和月費混合。

沒有 MLS,Mashup 就只能等到房仲業者自己做了。


Alibris 和 Interloc 二手書商交換系統

Alibris 是美國最早的二手書/絕版書專賣網站,它成立於 1997 年,和 Amazon 分別算是網路書店的先鋒; 在 Alibris 成立之前,消費者到二手書店買書,店家則特過二手書商交換系統進行查詢/調貨,彼此再透過固定的折扣比例拆帳。

Alibris 成立之初,則是認為掌握物流和訂價才能夠獲利,所以改為向全美各地的二手書店買斷書籍,並運到它的物流中心整理之後再寄給消費者,如此一來使用者購物經驗比較有保障,同時它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斷訂價,進而有比較高的利潤。

Alibris 想要進行這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前提是它必須有辦法有系統的向其他二手書商查詢和調貨,而這個二手書商的查詢系統 Interloc,則是自 1994 就透過撥接的 modem 串起美國大部份的二手書店。二手書店依照刊登的筆數付費給系統,書商之間的交易則不再抽成。

結論

與其說是結論,不如說是感想吧。

  • 有些資料握在手上有價值,但分享出來其實更有價值,可惜台灣這樣想的人不多。
  • 創建集中式的系統如果對會員有價值,當然應該是要收費營運,但在台灣要收費還真難。
  • 因為沒人要付費/共享資訊,所以就無法支援在各行各業建立集中的資料庫。
  • 沒有集中的資料庫,要在網路上作創新服務,就更為困難。

這個結,不知道要怎麼解吶….

1 thought on “共享資訊是創造雙贏和鼓勵創新的第一步 – 從美國的專業資料庫談起

  1. Pingback: Twitter Trackbacks for Pesty’s Articles » Blog Archive » 共享資訊是創造雙贏和鼓勵創新的第一步 - 從美國的專業資料庫談起 [yichi.org] on Topsy.com

Comments are closed.